直销新品难在哪 如何做好新品的前期规划?
http://www.dsblog.net 2013-10-11 10:42:41
直销新品 新在哪?难在哪?
● 特邀作者 娄向鹏 夏海
一直以来,市场上有一个矛盾:现有商品的极大丰富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这个矛盾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消费需求始终处在变化之中,把握起来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源于现有产品同质化严重,直企策略也存在同质化。
适时推新品是保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一款成功的新品,会带来巨大的利润,会成就一个企业,并改变这个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格局,甚至可以使企业“起死回生”,比如隆力奇的“能量养生锅”,比如罗麦的“青春定格原液”。
但有时候成也新品,败也新品。数据显示,国内新品的成功率仅在5%左右。那些失败的新品,或者是产品定位有问题,或者是前期推广力度不够等,企业需要新品,但新品在精不在多。直销企业的营销渠道是由各地经销商的推广,但是产品不仅要符合直销的特点,最重要是市场的接受度的问题,产品的最终受用者是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才是产品存在的理由。
新产品到底需要怎样的“新”,新产品营销之难,到底难在哪里?
对于直企来说,新产品营销最主要的不是推广之难,它首先难在选择和判断。在投放市场之前,对新产品和其市场前景没有选择和判断的方法和标准是绝大多数企业的问题。经研究发现,畅销的新产品至少同时满足两大要素:第一,符合企业的战略目的和直销这个核心能力,第二,满足市场个人和家庭的新需求。
新产品须强化企业战略
发挥企业的核心优势
新产品上市,目的性必须要强,目的不同,对新产品特性的要求就不同。
企业如果进军战略市场,那么就要求新产品创新点要新,最理想的是开创新品类,这个产品必须同时具有广泛的消费者基础,不用费力教育。
企业如果抢占别人开发但是还没有成熟的市场,那么,品味要大众化、又必须有差异化,价格比竞品略低,推进速度要快。
比如“能量养生锅”的推广,缘于隆力奇企业发现家庭炊具已经成为欧美精品炊具消费的趋势,企业希望用精品炊具产品创造利润,隆力奇没有急于推全新产品而是适度创新,把将欧美炊具的高品质融合中国养生文化与厨房文化,开发了“能量养生锅”,目的是唤醒与直接关怀人们的厨房活动与养生行为,使传统炊具唤发第二春,改善与促进了家庭生活新健康,走进了新时代。
满足市场新需求
保持高价值空间
这里说的满足市场新需求包括满足经营相关者和消费者两方面的需求。
任何产品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后,价格一定趋于透明,对于直销产品的竞争力不复存在,渠道终端的销售积极性越来越低。这时,企业就需要推出新的高利润产品来调动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直销行业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严重,新品的研发正是直销企业主动出击的机会。
而消费者的需求也在有规律地变化,这种变化一是需求升级,二是需求求新。
所有市场始终处在不断的升级当中,这是一个规律。当一个市场成熟后,消费需求开始在档次上分级分层。由原来所有人买一种一个档次的产品,到按照消费档次对号入座。有满足吃饱喝足务实性的产品,有满足人际交往的面子性的产品,更有物以稀为贵的体现身份和生活品质的奢侈品。经营者对这个机会和趋势应充分重视,走高端,虽然难,但是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摆脱同质化竞争。
第二种变化是求新的需求。消费者永远有求新、求变的需求,但是请注意,这不是需求本身在变,需求还是原来的需求,是他们需要以新的方式满足他。“健康”是需求,从古至今没有丝毫变化,但是满足健康的方式一直在变,原来是生病再治病,后来变成有生病预兆再买药,再后来变成提前保存健康,保健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化妆品等产品的市场需求是同样的概念,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求新、求变,直企在策划生产新品之前需要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借助产品优势来发展。
新产品营销不是“做做样子”的道具,新产品的传播是一种途径,应着重前期的策划与产品的效果。近年,直企在电视营销等传播方式上越来越多,以直销的方式营销产品更需要重视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度。
迈克尔·波特在研究亚洲企业时发现,很多企业家把办企业完全看作是在做生意,而不是创造新产品和服务。这是一种病态和残缺的产品观、营销观。
成功,才是新产品营销的目的,别让无价值的“新”产品蒙蔽了双眼,其实它忽悠不了别人,真正被忽悠的只有自己。
- 2024新经济风云榜暨知识经济专家委员会议
- 规范直销产品价格秩序 重点审查价格欺诈行为
- 直销从业人员发现直企价格违法行为可这样做
- 《中国直销行业现状分析》报告重点解读
- 1999-2024:APEC成窗口 助直企走向世界
- ·卫康深度布局肠道微生态
- ·春芝堂25周年庆亮点抢先看
- ·东方红携多项技术成果亮相珠海航展
- ·艾多美欧洲浪漫之旅圆满收官
- ·USANA连续三年被评为犹他州最佳制造商
- ·安利斩获中国营养师发展大会多项大奖
- ·无限极“思利及人助学圆梦”走进西藏大学
- ·双迪纳米气泡富氢技术“狂飙”